移动复合机器人的运用

2021-04-15 0

目前的中国,多个行业的自动化进程都出现极端两极分化,要么就是全自动化,要么就是无自动化,自动化程度差距非常明显。对于大多数场景而言,生产环境非标准化极为普遍,企业在综合升级要求下,又不断需要寻找着从0到1的微妙均衡。许多人将目光对准了移动复合机器人。

      从办一件事到能办多件事,移动复合机器人这个词,更符合人们想象中“脑、眼、手、脚”融合的机器人终极形态。

它有像人眼一样的视觉能力的“识别技术”,能观察、确认周围环境情况。例如,想要正确地抓取目标物体,这就需要有“物体轮廓提取技术”的支持,即:正确判断目标位置存在何种物体,各种物体是如何放置的。应用SLAM技术,移动复合机器人能够构建视觉效果更为真实的地图,对标准位置与当前位置进行比较,判断出自身位置,即使在没有导轨和标记的地方,也能正确、自如地移动;

用于“思考”的“规划技术”是根据识别技术获取到的信息,让机器人具备自行思考并行动的能力。例如,要抓取物料时,人类思考的是,想抓取的物品位置,大小及重量等情况,为避免碰坏物品又需要控制自己的手臂,如何正确抓取,抓取力道多大等。

但对复合机器人而言,需要规划动作,即:如何移动机器人手臂,才能在不碰撞周围物品的前提下,抓取到目标物品。这便是规划技术。机器人制定“动作规划”时的实现方式是:根据识别技术获取到的信息,在计算机制作的模型空间内反复模拟操作,规划出最佳动作方案。完成“动作规划”,下一步就是实际“行动”了。这种“行动”所需的技术叫“机构控制技术”。这在人类看来,也可以说是“用于实现灵巧动作的技术”。为达到“灵巧动作”的目标,机器人认为必须具备的最低性能标准是:通过模拟操作制定机器人手臂的动作规划,并按照规划正确移动机器人手臂。例如,人类将加工件放入CNC工位时,会把加工件靠着CNC工位中间放置。为了让加工工件靠近CNC工位中间,人类会用眼睛观察并确认工位边缘,然后将加工件放在工位的中间位置。再缓慢向加工位推动加工件,感觉到加工件碰到加工工位边缘的反作用力时,则确认加工件已放入工位,此时,才会松手。而让移动复合机器人“手臂+夹爪”实现这些人类的无意识动作则要复杂很多,需要“用于实现灵巧动作的技术”。

    具体而言,就是通过安装于复合机器人手臂上的“力觉传感器”,检测出加工件与CNC机器的接触行为,实现动作的灵巧性。
    移动复合机器人能帮助企业摆脱招人难,培训难,人员主观犯错率高、流失率大、用人成本高等困难,能助力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贺工厂数智化,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

To Top